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三一六章 序幕(二合一)(2 / 2)

工兵很快伤亡过千,许多人被射成了豪猪一般,身上插了大量的箭支。工事的高度只有半人高,对城头上居高临下的打击防护力显然不足。但凡露出上半身,则会被瓢泼箭雨浇透。但很快,这种情形便得到改观。弧形工事上方开始铺设原木和木板,防护力进一步的增强。在工事前方开口处,留下了一排尺许宽的斜向上的射击口,角度对准城墙上方位置,这正是为弓箭手预留的。

这种弧形工事的战法,还是桓熙向刘牢之偷学的。两年前,刘牢之攻夏口的时候,仰攻重兵把守的夏口城所在的黄鹄山东坡,用的便是这种战法。层层建造工事推进,一支将山坡上的荆州军给推进了夏口城。

当时刘牢之尚为司马道子效力,但桓熙便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战法。后来桓熙向刘牢之讨教过这件事,刘牢之也没有藏私,告知这是当初谢玄攻彭城用的战法。还详细描述了当年北府军攻彭城,谢玄如何利用弧形工事配合神臂弩对城墙进行压制,最后攻下彭城的事情。

刘牢之或许只是为了炫耀他当年在北府军的荣光,毕竟那一战是他第一个冲上了彭城城头。但桓熙感兴趣的是这种攻城的战法。今日还是第一次照搬借鉴来用。

攻城开始后的两个时辰后,近三千工兵的死伤换来了数十道弧形工事的完成。后方四千多名弓箭手终于出动,进驻城下工事之中。这一下,局面顿时不同。城头肆无忌惮放箭的守城方弓箭手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装备强弓强弩的弓箭手一出手,便给城头的守军造成了数以百计的死伤,他们从斜向上方射击口向着城头射箭压制,在射杀多人之后,城头守军感受到了压力,再也不敢随意的探出身子肆意放箭了。

但总体而言,攻城战进行到现在,还只是个开始。攻城方甚至没有正式开始进攻,连城墙也没摸到一下。大量的攻城器械和云霄车还在后方待命。整军准备进攻的兵士们都已经等的不耐烦了。

桓玄也等的着急,但他倒是没有动声色。既然让桓熙指挥攻城,便要信任桓熙的决策。虽然他恨不得立刻发起进攻,一举攻下京城,但他心里也明白,欲速则不达。此番进攻建康,必须要成功,没有退路。桓熙的攻城布置虽然缓慢,甚至稍显笨拙。但是这一步步稳扎稳打的推进反而让人安心。要知道,建康城里的兵马和守城人力可不比自已的兵马少。

正式猛攻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尚未开始,那便是拦截护城河建造通路。那些高达数丈,重愉千斤的云霄车要想发挥作用。兵马要想畅通无阻的攻城,必须要有坚实的和足够宽的通道,需要的不止一条,而是数十条。

工兵的死伤已达三千余,且忙活了两个时辰了,桓熙撤回了这一队疲惫的工兵,命他们休整待命。同时他集结了另外五千工兵,准备了更多的泥包石料和原木等材料。

桓熙将行动定在天黑以后。今晚,这一万多工兵将是主角,他们必须在西城护城河上建造出二十多条攻城通道。今晚,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夜晚。

……

夕阳西下,西城外的攻城进入短暂的停歇期,只有城上城下的弓箭手不断的隔空互相放箭骚扰,找机会杀伤对手。这样的战斗完全算不上是战斗。

但在秦淮河上,经历午时挫败的桓谦的荆州水军的第二拨进攻已经开始。

鉴于之前遭到的伏击导致的巨大损失之故,桓谦紧急召集了会议,布置作战方略。

很快,桓谦便确定了新的作战战法。那便是肃清河道上的一切,采用大小船只和水陆混合进攻的手段来进行。

就目前来看,对方的大型战船数量不多,也无法遁形。对方之前的伏击是利用了河汊和岸边左近茂密的芦苇荡藏匿小船,然后突然冲出来,利用水鬼进行凿船的进攻。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必须肃清全部河道,确保水军进攻不受骚扰。所以,桓谦命楼船快船和小型船只组成混合作战阵型,采用岸上和水上共同推进的手段,对抵达水门之前十余里秦淮河水道进行全面肃清。

两支兵马在河口登岸,沿着岸边的荒野进行搜索前进。这么做是为了搜索那些河汊和堤外林木之中是否藏有对方伏击的水军。小船未必要藏在芦苇荡中,需要进攻的时候,完全可以从岸上抬着冲入水中,发起进攻。

而河面上,两支由五艘楼船五艘快船二十条小船组成的搜索船队沿着河道两侧的芦苇荡同步搜索前进。小船可深入芦苇荡中搜索,一旦发现敌人,可以提前的示警。快船用来接应和打击敌人,楼船则在数百步外的河道中游弋,进行远程的支援。并且借助楼船的高桅,可以及时的发现芦苇荡中的敌人的痕迹。

在一些茂密的河汊芦苇荡区域,荆州水军动用了火箭进行射击。虽然已经是春天,芦苇已经勃发,但大量去年的枯萎的芦苇还是极为易燃,火箭点燃了大片的芦苇荡,燃起了大火。若里边有敌人小船埋伏,必然被烧成焦炭。

桓谦用他一贯的谨慎细致的作风进行着河道和两侧河岸的清理和推进。和他的兄长桓嗣一样,他并不担心时间缓慢的问题,他要确保再也不会发生之前的伏击之事。

十余里的蜿蜒河道,用这种细致的手段缓慢的推进,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水军的进攻并不比西城攻城兵马的进度更快。

夕阳西下时分,西城进攻偃旗息鼓的时候,桓谦率领的水军两百余艘主力战船终于看到了前方高耸的横亘在秦淮河水面上的西水门。

阳光照在秦淮河河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金色的光辉映照着那座水面上的高大城门,令人望而生畏,心生赞叹。

桓谦站在高高的楼船上看着河面上的这座水门的时候,除了赞叹之外,也生出了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水路进攻固然是攻入建康的捷径,但显然,这条捷径并不好走,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死路。

西水门说起来是一座水上城门,但其实那更像是一座横跨在秦淮河上的巨大桥梁。通过人力的填埋和挖掘,此处的河面变得颇为狭窄。秦淮河最宽处河面可达数里,最窄处也有里许。但西水门所在的位置,河道缩小到了百步的宽度。为了方便大小船只的进出,将此处河岸填埋变窄的同时,将河道更是挖掘加深,两岸更加的陡峭,离岸不到十步便是深达丈许的深水区域。

这样的格局,自然是为了能够在这样的跨度之下在河面上建造跨河的拱形城墙。

百步的距离显然跨度还是太大了些,于是在河面中心位置,三根方圆丈许的粗大青石柱矗立着,将整个水门分为南北两个水道。这样一来,数十步距离的跨度,对于如今的造桥技术而言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为了便于船只的进出,两座拱门的高度都高达五六丈之高,这让整座水门显得高出了周边的城墙太多。那是因为,许多大船从此经过,高大的桅杆必须能够通行。总不能每次都放倒桅杆,那会大大降低通行的效率。

也正因如此,远远看去,城门拱桥倒影在水中,看上去像是一张吞噬河水的巨龙之口一般。看着让人既震撼又感到敬畏。

水门上方,箭塔城楼耸立,具有极佳的防御地形和高度。两岸因为相距只有百余步,岸上的防御设施对河面上更是全面覆盖,完全在打击射程之内。光是看着这样的地形,便让人生出无力感。

但桓谦感到惊恐的还不是这些,他看到了除了比以上这些更让他感到担心的东西。